錢學森重視人才培養(yǎng)
錢學森與國防科技大學學員親切交談。
1955年,錢學森歷經艱辛終于回到了祖國,他先后擔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的職務。錢學森很清楚,無論是發(fā)展科技還是鞏固國防,關鍵在于人才,他始終把人才培養(yǎng)擺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錢學森回國后很樂意親自站上講臺當老師。1956年初,力學所沒有房子,錢學森就借化學所的房子,辦起了工程控制論講習班,傳授最新的科學知識。錢學森的講習班每周一次課,聽課的除了力學所和中國科學院有關研究所的青年研究人員外,還有北大、清華等高校的年輕教師,每次來聽課的有200多人。
起初學員們有點擔心,生怕錢學森用英語講課聽不懂。因為大家知道,錢學森在美國生活了20年,一直用英語講授工程控制論課程。他能在回國不到半年的時間里,用漢語把如此深奧的工程理論課講清楚嗎?沒想到,錢學森在講臺上講課的時候,操著一口地道的普通話,完全是自己充當翻譯,沒有夾雜一句英語,令大家非常吃驚。原來,為了講好課,他花了很大工夫,多次向別人請教英語單詞在漢語中的意思,比如“randam”一詞,他綜合比較了許多人的意見,最后才確定翻譯成“隨機”。
錢學森講課從不帶書,就拿兩張紙和一支粉筆,板書寫得非常清秀、規(guī)范,講課詳略得當、提綱挈領、引人入勝。這個講習班為我國培養(yǎng)了大批自動化控制方面的人才,日后為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后來,在錢學森的倡議下,國務院決定在清華大學成立工程力學和自動化兩個研究班。錢學森親自在工程力學研究班講授“水動力學”。從1958年底到1959年初這段時間里,錢學森每周講一次課。在當時人才奇缺的國情下,他打破了一個老師帶一個研究生的傳統做法,用集體培養(yǎng)的辦法,較快地培養(yǎng)出了一批研究生。
光辦研究班,錢學森還是感到“不過癮”。1958年2月,一些科學家共同倡議創(chuàng)辦一所新型大學,重點培養(yǎng)國家急需的尖端科學技術人才。錢學森也是倡導者之一。1958年6月2日,這所大學被批準成立,校名定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1958年建校伊始到1970年中國科技大學從北京搬遷至安徽合肥,錢學森一直兼任力學與力學工程系(后改為近代力學系)主任。
錢學森對基礎課程如數學、物理、化學要求都很高,尤其是對數學。他說過,力學家的看家本事就是會算。有一次,他問工科畢業(yè)的輔導老師:在大學期間做過多少道數學題?得到的答案是300多道。錢學森又問力學系副主任:學生一般要做多少道數學題?回答是340多道。錢學森說:這可不行,中國科技大學應該比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更高的要求,得給學生們補補基礎課。最后,學校決定58級學生晚半年畢業(yè)。錢學森選用《工程中的數學方法》一書開了一門課程,半年下來,光數學題就做了3000多道。學生們普遍反映,雖然晚畢業(yè)半年,但打好了基礎,終身受益。
來源:解放日報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黨史縱覽